人物
时段
朝代

釋家類
淨土宗部類
瑜伽部類
禪宗部類
密教部類
經集部類
律部類
毘曇部類
新編部類
事彙部類
華嚴部類
寶積部類
法華部類
大集部類
般若部類
本緣部類
喜。是为三十八七日。九月不满四日。其儿身
体骨节则成为人。其小儿体而有二分。一分
从父。一分从母。身 诸发
毛颊眼舌喉心肝脾
肾肠血软者从母也。自馀爪齿骨节髓脑筋
脉坚者从父也。其小儿在母腹中处生藏之
下熟藏 (第 0811c 页)
根本重罪。三若有沙门信心出家𩮜除须
发身著袈裟。或有持戒。或不持戒。系闭牢狱
枷锁打缚。策役驱使责 诸发
调。或脱袈裟逼
令还俗。或断其命。是名第三根本重罪。四于
五逆中。若作一逆。是名第四根本重罪。五谤 (第 0873a 页)
示云。一念能回向。送心先到西。功修久巳积。
终不退菩提。现生懈慢国。将来可登九品。考菩萨处
胎经云。 诸发
意众生。欲生阿弥陀佛国者。皆乐著懈
慢国土。不能前进。袁小修记中郎语云。西方边地。亦
名懈慢国。信解 (第 0306c 页)
中发愿文。不胜悲感。以为现当邪魔遍地。不但法运
大衰。而世相亦坏。幸赖 诸居士发
此大心。成此胜功
德。或尚可渐渐挽救之。今若半途而废。岂不可痛。因
虔祷佛前。拈阄求示可去承办与否。 (第 0768c 页)
岂不一心求欲见佛。
又云。菩萨不贵转轮圣王人天福乐。但念诸佛。常善
修念佛三昧。故所生常值诸佛。是知 诸发
心人。欲决
定成佛。须常不离佛。欲不离佛。莫先念佛。观经云。无 (第 0910c 页)
其迷事。依后得智。四度
缘有情。作方便善行等也。思之。择愿度。依大论三十
五。有五大愿。一发心愿。谓 诸发
菩萨心。二受生愿。愿
于当来。随生诸善趣。饶益有情。三所行愿。愿能无倒
思释诸法。愿于境界。修习无量 (第 0843a 页)
马之惊魂弃甲倒戈之逝魄果向此中悟去刀如砍
水箭似穿风无坏无成自由自在直登华藏立见遮
那其或未然全凭 诸居士发
菩提心启水月场拔诸
苦轮同归真际政恁么时如何展演还会么当阳伸
出经纶手拨转如来正法轮下座。

上堂佛 (第 0336c 页)

蚌含珠光灿灿而考峰峙锡人天承荫覆远遗宋世
槐阴凡圣得交参近现吴中石像于此广大门风威
德自在时时为 诸公发
向上机转第一义更欲山僧
摇唇鼓舌堪作甚么祇缘一向远游到处提携今日
归来了无一字敢借拂子威光别显神通去 (第 0581b 页)
「 三生愿重二谛功深创斯般若聚建厥功德林布金布粟随捐佐竖竿竖草信施陈同受灵峰记莂共荧少室薪灯唯 诸公发
欢喜远离垢而證夫不动致方外现难胜善焰慧而超乎法云」
#+END_VERSE


*** 云祖铁祖高峰 (第 0259b 页)
有尽所以诸佛菩萨有说不尽的法轮度不尽的众
生严不尽的佛土盖吾自性无尽故 诸发
用亦无有
尽且比观过去庄严劫千佛有说不尽的法门度不
尽的众生有贤劫千佛继之贤劫千佛有说不尽的
法藏度 (第 0695a 页)
卓然具如是知见。况临行俊伟赫奕。风动顽懦。虽耆
英宿德胡以加此。假令算获期颐。而不闻道。寿亦何
补。 诸发
心者。当欢喜感叹。转增修进矣。因次其始末
以为纪贤首。

*** 庵主太素师

庵主姓汤氏。父小江公 (第 0192a 页)
陀罗尼亦许听受书写读诵。乃至一切傍生
异类。亦应为彼念此陀罗尼令其得闻。闻已
随应皆获利益。况复有 诸发
生清净信解心
者。苾刍苾刍尼优婆塞优婆夷。志心听受此
陀罗尼邪。又复有人。若于此陀罗尼秘密章
句谛心 (第 0443c 页)
尊!菩提
相者当云何知!佛告文殊师利:菩提相者出
于三界,过一切世俗名字语言,过一切向无
发心发,灭 诸发
是发菩提心住。是故文殊师
利!诸菩萨摩诃萨过一切发是发心住。文殊
师利!无发是发菩提心住。文殊师利! (第 0330a 页)
前问之。知有嫁聚。便念此中内法兴盛。复于秋时。
叶皆黄悴。河池渐灭。便念外物今巳衰悴。彼入聚落。
诸发
白。枎杖而行。身形曲偻。便念内法今巳衰老。
复于冬时。霜风飘击。叶皆在地。河池皆渴。便念外法
今巳灭 (第 0107c 页)
触于他他坏恐怖来求谏谢不受其谢不舍怨结
犯他胜处故有差别故此经云前人求悔善言忏
谢犹瞋不解是波罗夷若 诸发
心求菩提者住慈
悲济度有情云何瞋恚犹害有情如智度论第十
九云瞋恚者失诸善法之本堕诸恶道之因法乐
之怨 (第 0413b 页)
弦遍闻一切生于众善。如那罗延
箭贯彻铁围遍灭众恶。故密藏经云。灭重重
十恶发权道心毕竟无馀。况发圆心 诸发

最。无发而发遍法界发名圆发。一者众生无
边誓愿度度十界众生故。二者烦恼无数誓
愿断断十界三惑故。 (第 0583a 页)
。】

「故净名云寂灭是菩提离诸相故假名是菩提名字
空故又如问菩提经云菩提相者出三界过俗法言
语断灭 诸发
无发是名发菩提心如是众经例遣相
心故名发心。」

【引證中初引净名彼维摩诘语弥勒言无以此法
诱诸天子 …… (第 0511c 页)
广取要引之又下次
文具云文殊问菩提经出三界者离系缚故过俗
法者非有相故言语断者名字空故依境发心故
诸发
不著发相故云无发如下总结。】 (第 0511c 页)
 得戒二形生」
#+END_VERSE


论曰。诸不律仪由三缘舍。一者由死舍所依
故。二由得戒。谓若受得别解律仪。或由获得
静虑律仪恶戒便舍。对治力胜舍不律仪。三
由相续二形俱起。以于尔时所依变故。住恶
戒者虽或有时由善意乐舍刀网等。若不得
律仪终不舍恶戒。现见虽避 诸发
病缘。不服
良药病终难愈。不律仪者。受近住戒至夜
尽位舍律仪时。为得不律仪为名处中者。有
馀师说。得 (第 0566c 页)
 准婆沙前.后文评家。俱说上界皆具十二。
云何此论乃言不具。解云此论非以婆沙
评家为量。取婆沙前师义。此即论意各别。

有时但说至二分摄故者。因解三际摄
十二支复明二分摄十二支。前际七中二因
招五果。后际五中三因招二果。此即因果分
为二际。

无明等支何法为体者。此下第
二别显体性。此即问也。

颂曰至至当受
老死者。答。就四颂中。初一句辨无明。次一
句明行。次一句明识。次一句明名色。次二
句明六处。次二句明触。次一句明受。次一
句明爱。次二句明取。次二句明有。次一句
明生。次一句明老死。

论曰至总谓王行
者。释十二支文有十二。此即初也。于无始
宿生中 诸发
业烦恼位所有五蕴。至今五果
熟位总谓无明。彼五蕴与无明俱时行故。
由无明力彼五蕴现行故。以无明胜从胜 (第 0165a 页)

名云。寂灭是菩提。离诸相故假名是菩提。名
字空故又如问菩提经云。菩提相者出三界
过俗法。言语断灭 诸发
无发。是名发菩提心。
如是众经例遣想故名发心。谓此心体本清
净。究达此理作业令净。故曰发心。即名行也 (第 0867c 页)